新年伊始,萬象更新。宿遷市宿城區又見新氣象——橫貫宿遷流淌千年的廢黃河,成了國家級水利風景區!
  廢黃河是歷史上黃河侵泗奪淮行洪入海的故道,長期以來,無雨便旱,有雨則澇,淤積嚴重,環境惡劣。而如今,站在宿城區任何一座高樓俯瞰,只見城市中心一大片森林,一道“玉帶”穿梭其間。歷時3年,勤勞的宿城人將這條幹涸許久的母親河改造成一道綠色風光帶。
  改造廢黃河,是“水美宿城”建設中濃墨重彩的一筆。宿城區委書記李健說,以水為題,宿城就是要做出一篇美環境、潤民心、留鄉愁的大文章。
  “水”是一篇大文章,宿城區水務局長、高級工程師王以超對此深有感觸:“根據馬斯洛人的需求層次理論,治水一般按照飲用水、生產水、水體環境美化三個層次逐級開展完善。但宿城建區時間短,歷史欠賬多,事關民生等不得,只能齊頭併進,把‘三級跳’變成‘撐桿跳’。”
  在這一思維下,與廢黃河一起變美的,還有沿成子湖區域鄉鎮村民的“黃板牙”。1月初,記者來到宿城區屠園鄉大王村村民卜賢志家中時,身有殘疾的他正在院里打水。“現在方便了,水龍頭一擰開就是嘩嘩流的‘甜水’。”老卜指著院角壓水井說,以前都是吃地下水,遇到旱天十有八次打不出水,就算打上來也是又苦又澀。去年改水後,自來水通到院子里,再也不用起早摸晚打水。
  “以往人一張口說話就知道他是哪個鄉的。”屠園鄉水務站長周和芝告訴記者,當地水含氟量大,牙齒特別黃的,十有八九是大王村這邊人。飲水不安全導致肝炎、痢疾等高發,過去很多村民因病致貧或返貧。
  把壓水井換成水龍頭,讓汩汩清泉流入千家萬戶,近5年宿城累計投入2.18億元,鋪設干支管網4735公里,一舉解決了45.33萬農村居民的飲水難題。“不將農村飲用水不安全問題帶入小康社會”,宿城區又立下軍令狀:今年全區實現城鄉供水“同水源、同管網、同水質”,確保無死角、全覆蓋。
  “甜水”直通農家庭院,潤了民心;水利設施送到田間地頭,又富了口袋。屠園鄉家庭農場主王召鳳興奮地說,守著這塊旱田,祖祖輩輩都種不了水稻。灌區建成投用後,她承包160畝土地辦起家庭農場,除了水稻還種上了高效設施蔬菜,當年就凈賺20多萬元。屠園鄉大多是低產旱田,以前根本沒有“土地流轉”這個概念。現在通了水,江蘇農墾、上海光明米業紛紛前來投資,流轉土地建萬頃良田,首年就獲大豐收。
  “社會學上有個‘蝴蝶效應’,我們宿城區有個‘甜水效應’——水改變了種植結構,進而影響到生產方式,又推動生活方式和人們觀念的巨大轉變。”宿城區代區長張輝向記者感慨,中央和省里提出建設生態文明,老百姓期盼水不但要好吃、好用,還要“好看”,全區正以“水美宿城”建設回應群眾的環境訴求。
  中小河流景觀化、污水處理鎮鎮通、農村河道疏浚忙……按照“河暢、水清、岸綠、景美”的要求,宿城把城鄉每一條河都建成“健康生命河,致富幸福河,乾群貼心河,潔美家園河”,去年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中小河流綜合整治試點。在此基礎上,宿城又打出歷史文化牌,讓“一條古黃河,浪漫一座城市;一條大運河,流淌千年鄉愁。”
  治水工程耗資大、見效慢,財政並不寬裕的宿城區為何執著於水、著力於水?面對記者的疑問,李健回答道:“宿遷曾被贊譽‘第一江山春好處’,做好水文章,不負歷史美名,不負百姓期待,這是新常態下為官一任應有的‘心常態’。”
  本報記者 劉宏奇徐明澤 王世停
  本報通訊員陸 寧王 曄  (原標題:甜水效應:宿城人不再“張嘴見黃牙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u08bujbu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